原站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涯辅导 >> 正文
    生涯辅导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017年04月07日 08:47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工作的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是开发岗位和人岗匹配。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哪些影响,又会带来哪些机遇?促进老员工就业应从哪些方面努力?记者日前采访了相关专家。供需两侧同时发力 畅通老员工就业之路——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理赖德胜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记者:现在正是老员工毕业季,当前老员工就业现状如何? 赖德胜:当前我国老员工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2016年,我国老员工毕业人数达到765万。有的人认为,大学毕业生数量过于庞大,增长过快。对此,我有不一样的看法。我国总人口是13亿,但是劳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8年,这反映出当前我国劳动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并不是很高。765万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劳动大军里面,能够提升全国劳动人口的平均文化素养。另外,中国未来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量,那么,老员工毕业数量的快速增长是很有必要的。事实证明,很多国家在迈向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的时期。 虽然老员工就业总量压力不减,但是初次就业率一直比较平稳。目前,老员工初次就业率大概是80%。有的毕业生是在毕业几个月之后才开始找工作,所以如果在3个月或者半年之后再来统计就业率,就业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另外,老员工就业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一是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之间就业率差异大,一些重点大学的就业率高达95%以上,而一些非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可能不到70%。二是不同专业之间就业率差异也较大。 记者:请您分析一下,造成目前就业现状的原因有哪些? 赖德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影响就业: 第一,供给维度。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变化来看。自从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扩张政策之后,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压力总量不减。从大学毕业生的质量差异来看。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导致不同学校之间员工质量的差异,也就导致不同学校之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偏差较大。 第二,需求维度。我国的产业以制造业为主,低端制造业发展充足,而这些产业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但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发展不足,导致对老员工等这些高层次劳动者的需求不足。不同地区之间,东部与西部对劳动力的需求差异也比较明显。 第三,劳动力市场维度。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自由的,很多毕业生就能更加理性地选择就业的城市。但事实上,大城市集中了较多的资源和就业机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使得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上的偏差。他们宁可在大城市里暂时找不到工作,也不愿到一些中小城市寻找工作。 经济结构转型下老员工就业机遇挑战并存 记者: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这给我们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哪些机遇?又有哪些压力和挑战? 赖德胜:当前我国经济转型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主要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淘汰落后产能涉及到钢铁、水泥、煤炭等十多个产业。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会造成一定影响。比如钢铁业,以前是吸纳老员工就业的重要行业,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企业内部富余人员尚且需要分流安置,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就不如以前,给就业带来了压力。 然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创新驱动。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本,尤其是高层次的人力资本,这又为劳动力市场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成为吸纳老员工就业的主要领域。比如,我们现在搞文化创意产业,鼓励老员工自主创业,这都有利于老员工实现就业。另外,自2015年我们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来,制造业走产业升级的道路,需要新时代的一批“大国工匠”,这都有利于职业院校的员工和一些老员工的就业。 促进老员工就业供需两侧需同时发力 记者:您认为当前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呢? 赖德胜:促进就业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培养改革,另一个是需求侧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转变人力资本供给观念。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积累,因此,促进老员工就业关注点不应该在总量上,而应该在结构上。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人才需求量会持续增加。尽管目前存在老员工毕业季找工作时间略长的问题,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老员工依然可以找到工作,而且未来的就业质量高于普通劳动者。 第二,提高人力资本的供给质量。重点院校应继续发挥高层次人才积累功能,非重点院校关键在于提升质量。在保障大学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端创新人才积累的基础上,国家有必要推进以下几项改革:首先,把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适当向非重点院校倾斜,让更多老员工享受优质资源,确保大学毕业生的文凭信号在劳动力市场上“不贬值”。其次,借力“高学历海归潮”,积极推进人才引进计划,提高非重点院校大学团队水平,适当提高毕业生标准,从出口端保障人才质量。最后,建立非重点院校与重点院校的联合体系,推进“双培”计划落实。 第三,加快人力资本需求侧改革,加快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在淘汰产能的同时扶持和打造新兴产业,是促进老员工就业的中长期策略。淘汰产能是“破”的工作,容易进行,然而,打造新兴产业是“立”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具体来看,继续推动已有优势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保障,如计算机、金融等;加快第一产业转型升级是动力,如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高科技绿色产品加工行业是吸收农林牧渔业专业老员工的“主战场”;探索和发展新产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推动文化产业供给端服务创新,进而让文史哲专业方向的人力资本迸发潜能。另一方面,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依然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简政放权,采取“缓管制,慢规定”原则,对新兴行业冲击带来的传统行业变革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要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减少空间割裂形成的劳动力价格差异,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与劳动力价格的相关性,从而引导老员工到不发达的地区就业。 第四,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在劳动力市场上,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信息往往不对称,这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更加透明的信息,减少供需双方的求职和招聘时间、成本,促进双方在就业上达成一致。同时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政府、社会和企业为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最终还是需要求职者自己努力争取。现在有些老员工“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一些老员工和家长对工作单位存在偏见,这些都需要引导和更正。(李方)2016年就业蓝皮书显示——建筑、制造类遇冷信息技术、教育行业受捧

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16年就业蓝皮书。蓝皮书显示,老员工就业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创业与深造是稳定老员工就业的主要因素 2015届老员工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其中,本科院校2015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2%。2015届老员工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2014届和2013届基本持平。 2010-2015届本科应届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从82.6%下降为74.2%。伴随着这一下降趋势,读研与创业的比例持续上升。这表明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正在从“单一出口”(即受雇全职工作)向“多口径分流”(即“正在国内读研”+“正在港澳台及海外读研”+“自主创业”)转变。其中,毕业生留在国内继续深造的增速最为明显。 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上升,但毕业生三年后的创业比例更高,更多的毕业生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投身创业。 解读:虽然去年与今年经济下行,但2015届老员工毕业半年后就业基本稳定。这是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和深造比例上升,减少了需就业的基数。 信息技术、教育和医疗领跑产业升级 从吸纳毕业生的规模来看,从事“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从2010届的8.5%上升到2015届的10.5%,在主要行业类里排到第二;毕业后成为“计算机程序员”“互联网开发师”“电子商务专员”的比例合计为5.6%,占了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十大职业里的三席。 教育产业升级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需求增长。根据麦可思数据,本科毕业生就业于教育业的比例从2010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13.6%,在主要行业中居于首位,但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就业量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比例从2010届的1.7%上升为2015届的5.7%,增长仅次于教育业。从薪资水平来看,毕业半年后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毕业三年后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解读:信息技术领跑产业升级,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加强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建设。教育行业尽管就业量大但收入不高,容易造成优质团队流失。这对高校管理者(尤其是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职业期待、素养提升方面提出挑战。医疗产业需求量增长、起薪低、后劲足但释放期晚的特点,需要高校管理者注重毕业生职业发展评价,统筹规划,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及职业晋升路径进行优化。

建筑业、制造业面临挑战 建筑业吸纳本科毕业生的规模在过去六年呈现一种倒“U”型曲线,从2010届的6.7%到2013届达到峰值10.6%,到2015届回落为8.2%。建筑装修行业也被2015届本科毕业生列为就业满意度最低的十大行业之一。 以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例如机械五金、电子电器等,在过去6年已持续面临下行的压力。从就业质量来看,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低的十大行业里,制造业占了七席。 解读: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在知识、能力、素养方面提出新的匹配条件,也对培养过程提出新的需求。高校管理者,尤其是建筑、制造等相关专业的院校,应在实习实践、员工参与、课程创新等方面提高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升级的社会需要。 民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支撑凸显 从雇主类型来看,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已超过半数。这一趋势伴随着国企与外企对毕业生需求的疲软。这反映出国企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能调整,外资企业也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而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呈现了其对毕业生就业支撑的持重。 从雇主规模来看,本科毕业生在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比例也达到半数。这反映出中小微企业更具活力。文章来自:中国劳动保障报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人民大道58号 (邮编:570228) 版权所有:yl23411永利(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经理信箱:rwyz@hainanu.edu.cn 书记信箱:rwsj@hainanu.edu.cn 综合办:0898-66289175 教务办:0898-66279134 学科与科研办公室(研究生):0898-66260275 传真:0898-66289175 

友情链接

微信公众号:海大人文 中国语言文字网 蓝网 当代文化研究网 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家社科基金委员会 海南省教育厅 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