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落实好学校“学习新思想,建功‘双一流’”学习论坛,yl23411永利通过揭榜挂帅,承担了“坚持自信自立,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分论坛活动。2023年6月25日上午8:30,yl23411永利在永利集团东坡楼“南冥讲堂”,召开了“中国:古典传统与现代文明”专题研讨会。
参与本次研讨会的校内外学者有:
原海南省作协主席 孔见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经理:王学振、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经理:丁匡一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yl23411永利:李景新
永利集团:
人文社科处:熊勇先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英华、秦子忠
外国语学院:白丽芳
法学院:韩立收
yl23411永利:刘复生、程志敏、海滨、石晓岩、张硕果、李彩霞、贾冬阳
一、开幕
本次研讨会由社科中心贾冬阳老师主持。刘复生经理和孔见先生分别在开幕和闭幕时致辞。
刘复生经理说,首先感谢诸位朋友的支持,我代表yl23411永利对大家表示感谢。其次,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小会的缘起。
我们知道,近三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在史学领域,出现了重新转向东方的潮流,它在社会学、政治地理学、民族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都激起广泛回响。“何为中国”成为重要议题。人文思想界,似乎又出现了一种文明比较的倾向。但是,这种文化比较不再延续八十年代式的启蒙主义思路,而是具有更为开阔的古今中西的视野,往往隐含着全球史的世界性眼光。
yl23411永利多年来也致力于这样的思考,张志扬老师以中国文化为根柢,审视现代文明,故有归根复命的学术探索;曹锡仁老师立足南海文明,与地中海文明相对照,于是萌生了对全新世界格局的想象。他们的探索,敞开了新的思想空间。
当现代文明遭遇危机之时,东方文明就被寄予了拯救性的希望。一战之后如此,九十年代末以来也是如此。固然,我们不能像很多保守主义者那样乐观,将东方看作解救现代倒悬的灵丹妙药,否则,如何解释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危机?但是,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应该看到中国文化的确内含着丰富的资源和启示,毕竟,中华文明,三千年一脉相承,延续至今,决非偶然。当今,日益深重的现代性道路或许也到了认真反省并加以调整的时候了。
重新转向东方,也代表了一种历史的趋势。但是,我要问,如果说它的确代表了某种“天命”,中国人能接得住吗?
《史记:周本纪》中的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武王在克商后,没有多少胜利的喜悦,却夜不能寐,他对周公旦表达的忧虑是,殷商失去的天命,周就能接得住吗?
如果真存在历史的机运,能否把握,首先要看自己能不能想清楚。
这正是读书人的任务吧。
这就是这个小会不自量力的缘起。有多少思想的成果是一回事,敢不敢想真问题是另一回事。
与诸君共勉。
二、主题报告
社科中心程志敏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世界时代与中国方法》。程老师认为,人类已开始走向更为密切的交往模式,但目前的全球化乃是政治经济扩张的产物,还不是真正的“世界时代”,我们不可错认这个时代,而需要丢掉幻想,正确应对“大争之世”;同时,我们也不能错失自己的使命与任务。“第二轴心时代”虽远未来临,我们亦必须从整体着眼,以谋万世的眼光谋一时的奋发。毕竟,中国自古就习惯于整全地理解世界,故不能以蝇营狗苟而辜负交到我们手上的历史命运,这种历史天命不是因为西方的没落、地理的影响、文明的轮回,而是数千年艰难困苦磨砺和造就的自我要求。西方并没有真正衰落,而天道转圜也仅是外在的说辞。中国强大的生命力在于谦卑谨慎、惕励自省、海纳百川,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狂妄自大。韬光养晦、踏实苦干,则能完成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曾经是其他国家立朝和立教的“方法”,如今的“再伟大”也需要恰当的方法,而一旦成功,又必定会成为其他文明理解整个世界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英华教授以《“国于天下,有与立焉”——浅谈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问题》为题,从何谓“中华现代文明”,如何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怎样重建“中华民族信仰”等问题切入。梁启超、张岱年等先生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中华民族精神,李老师认为,应当增加“天下为公,保合太和”,才能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完整内容。钱穆、苏秉琦等先生认为,“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信仰的最集中的体现。李老师则认为,其实,古代中国还存在“天地人亲师”的精神信仰,不仅有历史文献依据,而且契合现代社会。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信仰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
yl23411永利海滨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多维深耕 高维返本——小切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老师以李白、苏轼以及西域南海三个文化案例为小切口,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多维深耕,第一维是兴趣所致、气象森严的学术研究;第二维是问题导向、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第三位是驾驭媒体、引领民众的大众传播。其次,高维返本,前述三维依次推进,最终回到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建构。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学振教授的报告主题是《研究抗战文学,传承抗战精神》。王老师首先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度评价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王老师认为,抗战文学直接参与了抗战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记录抗战历史、形成并传承抗战精神的最为重要的形象化、情感化载体,对抗战文学进行了解、研究,是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途径。目前对抗战文学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窄化、简化倾向,应着力于抗战文学的历史还原,认识其丰富性、多样性。
永利集团外国语学院白丽芳教授以《从<流浪地球>外媒报道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为题,通过选取59篇外媒关于《流浪地球》的报道,统计分析其关键词、共现词,呈现他们关于中国大片的主要认知、评价。在白老师看来,英文媒体肯定了《流浪地球》的商业成就、开创意义及制作中的工匠精神;认同影片中体现的家园意识、自我牺牲、团结协作等价值观念;并指出影片的吸引力之一在于摆脱了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视角。科幻电影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法学院韩立收教授则以《中国传统法文化探讨》为题陈述报告。韩老师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一个重大课题。文化是人离不开、绕不过、去不掉的精神世界。她是人所创造的,同时也塑造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在于世俗性、伦理性以及和谐性,与西方的宗教性、个体性以及斗争性相对应。中国传统法文化体现为厌讼、重视家庭伦理、强调中央集权、科举选材、天理人情国法统一等。应该辩证看待传统法文化,隆礼重法、注重和谐的传统值得发扬光大。
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子忠老师的报告是把“中华文明演化的动态图像”作为一个议题设置提了出来。秦老师首先介绍他近年来依托其国社科项目推进“文明画像”的研究工作,以及他在诸师友帮助下筹建的“文明共生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拟以几大文明为主线,勾画出文明演化的立体地图;其次,他从价值信念、身份认同、社会秩序、人造器物(科学技术)界定了“文明”这一范畴,并表明中华文明演化的动态图像在时空上是文明立体地图的细颗粒化过程;再次,他说明了以往关于中华文明演化的图像描绘多是文字性的,而现在可以运用AI技术将之予以动态的立体的呈现;最后,他以农业企业调研为例阐述了文明立体地图的细颗粒化(像素)与成果转化的之间关系。
三、闭幕
在闭幕环节,海南热带海洋学院yl23411永利李景新教授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议题设置与问题关切,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研究经验,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年轻学者的赞许与期待。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匡一副经理认为,近年来,人文社科思想的中国意识与中国自觉日趋明显。青年学人既要有中西比较、建构中国话语等宏阔视野与思想魄力,更要付出细密扎实的努力。值得检审的前提是,西方非常复杂,难以概括,在构建中西比较、中西参照的矩阵或坐标系时,应注意坐标系本身所敞开的视域,更应注重某种视域所衍生的遮蔽。尤其是,这一参照系、坐标系还可能是动态的。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本身也具有多层次的、复杂的内在张力,或可由此探寻塑形现代中国乃至未来中国的内生潜力。中华传统并非一种客观的、既定的存在,它也可能是处于古今中西交错博弈的当前想像。同理,西方可能也是一种想像与叙事的产物,其中隐含了难以规避的自我身位与自我表达。
最后,原海南省文联主席孔见先生发表了闭幕致辞。
他说,第一次来到永利集团“南冥讲堂”,感觉很特别,红木门上的对联:“究天人之际知白守黑,通古今之变归根复命”,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古今中西的文明涡流当中。今天论坛的题目与这副对联也十分吻合。我想这个话题,是在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的过激反拨与扫荡的背景下来讨论的。包括本人在内的中国几代人,都在对传统思想没有起码的了解的前提下,就开始对它进行猛烈批判的,而这种批判悲剧性地加深了我们的不了解,或者说加深了我们的无知。在接近九十年代中期之前,我都拜倒在西方文化腊腊作响的旗帜下,以无比饥饿的姿态汲取营养,从中获得启蒙主义的教育,并兴奋地找来批判传统的利器。直到在现实生活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问题,才掉头回来,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补习。而这种补习,让我发现其中埋藏的矿物,蕴含着璀璨的光芒,仍然可以照亮现代人的生命前程。就今日而言,传统思想在克服生命的无根状态,治愈普遍的存在焦虑,收编无家可归的自由,解决人安身立命的问题等方面,依然有着深刻而卓有实效的意义。就社会治理的方面而言,当今世界很像是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以力服人,弱肉强食的原则仍然横行天下,这种丛林法则是草原游牧文化的遗存。不论在俄罗斯人还是美利坚人身上,都能够看到这种排他性极强的文化基因,它并不能给世界带来安宁与祥和。而在我们的传统里,儒家奉行的以德服人的原则,与和而不同,寻找异质文化最大通约性的努力,可能是处理当今政治危机和民族冲突的一剂解药。
最后,主持人作简短总结。
贾老师说,晚近500年来,西方的文化、教育、政治制度逐渐变成了一个普世性的原则,并在资本与技术的联手推动下席卷全球。所以,晚清以降,随着西学大举入华,中华文明的根基受到西方文明所谓“普世原则”的强烈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难题上:“一是中国的政制传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是中国面临从未面对过的国际政治格局”,因此,这个挑战被晚清士人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世界历史大背景下,我们今天做学问,尤其做中学与西学,就有了两个重大目的:第一个目的:“认识西方”。只有深切了解西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才能够对我们面临的时代历史的处境有清楚的反观与认识,从而了解我们中国文明所面临的挑战究竟是怎么回事情。第二个目的:“认识自己”。当下,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何谓中国”,我们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中国。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文明体,其自我认同已经瓦解。如何重新认识自己,重塑文明自信,是当务之急。所以,无论民间、学界,还是中央,都深刻意识到重新认识中国、重塑文明自信的重要性。
这就是本次研讨会的立意取向与意义所在。
各位老师的报告与发言让我们意识到,不深切知晓“来路”,就不太可能看得清“去路”,更不可能在历史的大势中真正理解与把握“当下”;同样,不能真正认识自身,也不太可能恰切理解他者,在无根的漂泊中很可能被反噬与寄生而不自知。在这个意义上,《庄子》内七篇的结构,尤其“浑沌之死”与“鲲鹏之变”的内在关联启示我们,只有通过贯通天人、古今、中西、高低以突破偏狭于一时一隅的知识偏见,才有可能重获理解“中国”以及世界历史的整全视野。
本次研讨会在12:30分圆满结束。
审核:邱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