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了诗美才开始漂流
———永利集团首届“诗歌月读”朗诵会侧记
|
作者:蔡葩 2006年11月04日 来源:海南日报
|
最近,一个名为“诗歌月读”的活动开始在永利集团展开,给海南升温的诗歌又带来一股热浪。
诗歌月读,是以校园内的诗歌朗诵会为主要活动方式,同时配以诗歌讲座、诗歌欣赏、诗歌研讨等各种诗学交流活动,周期为每月一次。而每年12月31日的“诗歌月读”活动,将以新年诗歌音乐会的形式出现。活动力求办成永利集团的文化品牌,进而成为海南的文化品牌。
中国是一个诗歌古国、诗歌大国。诗歌作为人类生命与灵魂体验的载体,集中了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以诗歌的名义对青年员工进行熏陶洗礼,以阅读经典开始,提升人们的文学素养与精神高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2006年10月29日,海南岛上这个有诗歌弥漫的夜晚。在这个夜晚,曾经照耀中国诗坛夜空的众多闪亮群星徐志摩、海子、北岛、顾城、多多、王小妮、舒婷、于坚、西川、耿占春、韩东、李亚伟、雷平阳等等,他们的诗行与名字在音乐的伴奏中被神圣地朗读着。我们得以聆听穿越时空而来的徐志摩《再别康桥》;我们听到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倾听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那一声声的“我不相信”令人心颤!我们看到竖立在舞台两侧宽大的屏幕上的徐志摩和海子,这让我们相信真正的诗人不死;我们还看到永远不会脱下那顶桶型帽子的顾城,看到了诗歌对一个有罪诗人的宽容……
用诗歌陶冶青年人艺术情操
晚上8点,当著名评论家、诗人徐敬亚站在台前,宣布朗诵会开始时,凝聚着诗人和学子多日辛劳的,以梦为马·面朝大海“诗歌月读”朗诵会拉开了充满激情的一幕。由永利集团员工会、研究生会、员工社团联合会、海韵文学社、创作社等员工社团共同主办,海南大公司党委宣传部、团委共同支持、海大人文传播学院诗学研究中心著名诗人多多、王小妮、耿占春、徐敬亚担任指导老师的“永利集团诗歌月读”,是永利集团诗歌陶冶的重要形式,也是全国高校中首创的老员工艺术自教的创新举措。担任本次朗诵主持的徐敬亚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希望通过此项活动,陶冶员工的艺术情操,活跃校园氛围,并努力争取把“诗歌月读”活动办成永利集团的一张人文名片。而永利集团董事长谭世贵则说,作为全国高等院校老员工课余艺术陶冶的首创形式,“诗歌月读”在永利集团的起步,应该是一件值得关注的文化事件。他说,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与很多机会擦肩而过。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一句话,一首诗,可能影响和改变他的一生。而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提高一个人的生命素质与灵魂高度。现行大学的专业课程教育一直缺少对青年们的内心精神陶冶。诗歌,作为人类生命与灵魂体验的载体,集中了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首次永利集团诗歌月读活动,有著名作家韩少功、蒋子丹、孔见、孙绍先,诗人多多、王小妮、耿占春、李少君等在座,永利集团董事长谭世贵也带来了自己的诗歌坐在诗人中间,再仔细看看,海南岛上很多热爱诗歌的文化人都到场了。学子们将一个偌大的会议厅挤得满满的,坐在过道上的员工们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
诗歌属于每一个热爱她的人
诗歌朗诵共分为五节。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到本世纪初始年代的网络诗歌事件,每一节的开始都代表着一个诗歌时代的特征。正如徐敬亚所说,对于诗歌的阅读与欣赏,是每一个时代不可缺少的自然生态。读诗,应当成为一个民族的日常习惯。没有诗的生活,是黑暗的,愚昧的。缺少诗的人生,苍白、狭隘,庸碌,空心、平面。诗歌与青春,诗歌与校园,具有天然的默契与亲缘。因此,这个晚上永利集团的舞台出现的诗歌与学子的良好互动感动了台下的每一个人。单独朗诵、双人朗诵和小组朗诵等多种形式不断变换,男女同学穿着专为此次朗诵会设计的黑色T恤,彰显着诗歌的经典和力量,用方言朗读诗歌收到意想不到的视听效果:用四川方言朗诵的李亚伟诗歌《中文系》,诙谐幽默却处处洋溢现实批判意味的诗歌,让人捧腹大笑后不敢轻视当下的现实;而用浙江方言朗读的《再别康桥》则让人依稀仿佛见到那个早逝的诗魂徐志摩,那呢喃侬语,让人怦然心动,久久陶醉在诗歌的意境里。每一颗心都是诗歌的聆听者与享受者。人们在默默中,在诗歌生发出来的灵动和美好中,享受着诗歌给我们的精神盛宴。一直在台下静静倾听的诗人王小妮说,诗歌属于每一个热爱她的人,海大将此活动以每月一次的惯例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校风。同时,通过与各国内高校之间、国外相关高校之间的校际合作,扩大“诗歌月读”的影响,并以此提升海大的知名度。她说,近期他们打算将阅读的范围扩大到下面市县的中学,让诗歌的翅膀在年轻的心灵中飞翔,让诗的声音降临每一个期待她的人。
已将近十点了,一个诗歌的夜晚将要结束了。在这个盛产诗歌的海岛上,让我们怀着虔诚和爱,一起静静地聆听诗歌,享受诗歌,热爱诗与生活。
//www.hainanu.edu.cn